24小时服务热线:19103801095
NEWS CENTER
Recommend case
contact us
2024年全球医药市场经历了一场"冷静期"。根据IQVIA Pharma Deals最新数据,这一年生命科学领域总交易量比去年缩水10%,并购和授权交易分别减少8%和18%。不过在一片低迷中,肿瘤治疗领域依然坚挺,占据了40%的产品交易份额。大型药企们一边收紧钱袋子,一边又忍不住为创新疗法掏腰包,这种矛盾心态让整个行业呈现出"谨慎中的活跃"。
并购市场高开低走 生产端成新焦点
开年第一季度还带着点热闹劲儿的并购市场,到了下半年直接"哑火"。全年128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比2023年少了三分之一还多,平均每笔买卖从12亿缩水到10亿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虽然大额交易变少了,但中等规模的交易反而比去年翻了一倍多,中位数从1.08亿飙到3.16亿,说明中小型标的成了香饽饽。
这一年最抢眼的并购发生在生产环节。丹麦巨头诺和诺德的母公司Novo Holdings砸165亿美元吃下CDMO企业Catalent,创下年度最大手笔。这笔买卖透着行业新趋势——手握爆款减肥药的诺和诺德急着扩大产能,毕竟他们的GLP-1药物在欧美市场已经卖到脱销。医疗器械领域也有大动作,强生131亿美元收购Shockwave Medical,看中了后者治疗血管钙化的声波碎石技术。
治疗领域并购金额Top5(2024)
排名 | 收购方 | 被收购方 | 金额(亿美元) | 领域 |
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Novo Holdings | Catalent | 165 | 生产外包 |
2 | 强生 | Shockwave Medical | 131 | 心血管器械 |
3 | 辉瑞 | 未披露标的 | 89 | 肿瘤免疫 |
4 | 罗氏 | 基因治疗企业 | 72 | 罕见病 |
5 | 默沙东 | 微生物组公司 | 61 | 代谢疾病 |
授权交易上演"少而精" 天价预付款重现江湖
虽然授权交易总量跌了18%,但头部玩家出手依然阔绰。诺华掏出10亿美金预付款拿下PTC Therapeutics的亨廷顿病药物,算上后续里程碑付款总价直逼30亿。这种"先给钱后干活"的模式在FDA加速审批通道(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)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常见,毕竟能缩短药物上市时间。
全年有四笔交易的预付款超过5亿门槛,和去年持平。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授权费涨得最猛,平均预付款分别比去年多出23%和18%。反观传染病领域,随着新冠疫情退潮,相关交易量暴跌20%,从2020年的香饽饽变成冷灶头。
抗癌研发热度不减 新型疗法撬动资本
尽管大环境遇冷,但每10笔新药交易里仍有4笔围着肿瘤打转。CAR-T细胞疗法、双特异性抗体、ADC药物(抗体偶联药物)这些新玩意儿撑起了半边天。FDA在2024年新批的17个抗癌药里,有9个属于靶向治疗,其中3个拿到了突破性疗法认定。
神经疾病领域今年打了个翻身仗,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交易量逆势增长12%。这得归功于《21世纪治愈法案》对脑科学研究的倾斜,以及礼来阿尔茨海默病药物Donanemab的销售神话——上市首年就突破20亿美元销售额。
2025年或现转机 钱要花在刀刃上
站在年末展望明年,行业老炮们普遍觉得"最坏的时候过去了"。手握重金的大药厂们开始盘算专利悬崖的应对之策——未来五年将有价值2300亿美元的明星药物失去专利保护。像默沙东的Keytruda这种年销200亿的巨无霸,2028年专利到期后可能面临仿制药冲击,现在就得抓紧找接班的创新药。
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资寒冬似乎出现解冻迹象,2024年IPO数量比前年多出15家,虽然还比不上2021年的黄金时代。那些熬过寒冬的初创企业开始被大厂盯上,最近三个月就有3家做AI药物发现的公司被罗氏、诺华收入囊中。
分析师们预测,明年并购市场可能回暖5-8%,重点会集中在基因编辑、微生物组疗法这些前沿领域。而随着《通胀削减法案》对药价管控措施逐步落地,药企们恐怕得加快转型速度,把资源集中到真正能改变治疗格局的创新项目上。这场寒冬里的洗牌,或许正在酝酿下一个医药黄金十年。
站点声明:
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立刻删除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本站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。
北京飞速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医疗器械、诊断试剂产品政策与法规规事务服务,提供产品注册申报代理、临床合同(CRO)研究、产品研发、GMP质量辅导等方面的技术外包服务。